(熊佳樂)4月29日,我院于南湖第二小学四年级3班开展了“理论+实验”科普实践课——“植物是怎样喝水的”。活动由教师许娜、姚頔领队,3名党员做助教,带领学生亲手操作光学显微镜、观察植物细胞结构,以点燃青少年科学探索热情。
“茎里的导管为什么像吸管?”“如果导管堵住,植物会渴死吗?”课堂伊始,许娜刚抛出“植物喝水”的问题,学生们便争先恐后举起小手。课堂上,许娜生动地讲解了水分从根部到叶片的运输路径,揭开水分子在植物体内“长途旅行”的奥秘。
实验环节中,光学显微镜成为全场焦点。学生们两人一组,小心翼翼地将芹菜茎横切片置于载玻片上,轻压盖玻片后,屏息凝神调整目镜。学生们陆续在显微镜下捕捉到导管纵切面的细胞结构——整齐排列的管状组织清晰可见。姚頔穿梭于各组之间,引导学生标注细胞壁、导管腔等结构,并解释道:“这些‘管道’的细胞已经特化,它们‘牺牲’自己形成中空通道,只为让水分畅通无阻。”
为直观呈现不同植物的吸水特性,课堂中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。他们分别将白色海鲜菇和芹菜剖开分插红蓝双色素溶液中,短短数秒色素沿白色海鲜菇导管迅速上涌,形成清晰的彩色脉络,而10分钟后,芹菜叶片边缘才逐渐晕染出淡红与浅蓝。“原来蘑菇喝水比芹菜快这么多!”“色素小分队是在比赛跑步吗?”学生们一边记录时间与现象,一边用童趣语言描述观察结果。许娜趁机拓展知识,她说道:“导管直径、细胞活性都会影响运输速度,生命科学就藏在这些细节里。”
“高校实验室不该是‘神秘禁区’,而应成为孩子们触摸前沿科学的窗口。”许娜表示。活动现场,不少学生围着显微镜不愿离开,追问“下次能不能观察昆虫翅膀”“可以将样品留作纪念吗?”等问题。我院未来将持续联合中小学开展生命科学科普活动,让更多孩子透过科学小实验找到生命科学的奥秘,在他们心中播撒科学探究的种子。